菱湖镇把鱼养在“跑道”里
菱湖跑道鲈鱼,你吃过吗?
(资料图)
这种鱼的养殖环境形似“跑道”,水质优良,养殖过程中水体24小时保持流动,全程减量用药,鱼儿常年保持逆流游泳的姿态,就像赛场上的运动员,故名“跑道鱼”。
如今,这尾“跑道鲈鱼”在全国游出了名气,已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及全国特质农品。
菱湖生态“跑道鱼”
在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全镇建有200多条“跑道”,是目前全国实行“跑道养鱼”数目最多的地区。
“一条跑道相当于7亩鱼塘,尽管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不仅能让产量增加30%以上,关键质量好、口感佳,还能实现常年化生产。”湖州市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会长沈学能告诉潮新闻记者,这条“跑道”对菱湖镇很重要。
当地渔业历史悠久,是全镇农业的主导产业。作为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全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近一半农户以养鱼为生。沈学能作为南浔区菱湖渔业协会会长、现代鱼类养殖技术专家,持续帮助引进渔业养殖新技术、新模式。
菱湖镇日益普及的“跑道养鱼”养殖模式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领导重视和沈学能的积极推动。7年前,他在江苏省交流学习时看到这种“养鱼跑道”,水中装置一边推动鱼儿持续摆尾,一边集中处理鱼群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在保证水质清洁的同时又增加了鱼的运动量。随手抓起一条与普通鱼对比,能明显看到“跑道鱼”的更加条形瘦长,肉质也更加紧实。
“中国淡水渔都”菱湖
沈学能觉得“跑道养鱼”很符合南浔渔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当即决定引进这种循环养殖模式。然而四处奔走联络,只有南浔菱湖盛江家庭农场和南浔云豪家庭农场同意尝试。
沈学能没有灰心,他带着这几户渔民赴江苏盐城、浙江杭州等地考察学习。使用这种新模式后,盛江家庭农场养殖产量增加30%以上,实现池塘养殖基本零排放。持观望态度的渔民们见识到“跑道鱼”带来的显著成效,纷纷走上这条生态养鱼的转型发展之路。
如何让渔民走向更加广阔的致富天地?沈学能打定主意,在用技术手段提高水产品“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塑造品牌形象作为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为加快菱湖渔业区域品牌培育进程,沈学能在去年年底牵头成立南浔菱湖渔业品牌指导服务站,深入开展菱湖渔业品牌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依托菱湖“中国淡水渔都”的影响力,沈学能和协会成员分头行动,委托检测机构对“跑道鲈鱼”作出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整理相关申请材料提交主管部门……通过各部门的层层审核,终于帮助菱湖“跑道鲈鱼”成功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及全国特质农品。
今后,这尾“国字号”鲈鱼将游出南浔,游向更多人的餐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