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几个月前当《芭比》的各种宣传物料在网上流传开来的时候,大部分人津津乐道的还是美如芭比本芭的玛格特·罗比、大帅哥瑞恩·高斯林饰演的肯和满屏的粉红泡泡。我们都以为,这是好莱坞出产的又一部期望“捞回”经典IP却内核空空的流水线傻白甜喜剧。 没想到的是, 上映仅仅不到两周,《芭比》就成为了今年的现象级影片,从美妆产品、服装鞋品到XBOX游戏机,100多个品牌推出了1000+种周边,Barbiecore俨然成为了今年最in的时尚。 豆瓣上,《芭比》在将近40万粉丝打分的情况下获得了8.3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88%。而商业表现就更是叫人刮目相看,上映后在全球迅速扫下了超过7.7亿美金的票房, 这让《芭比》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超越了贾玲,登上“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宝座。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现在被中国影迷亲切地称为“葛导”。) 有了如此高的热度,随之而来的当然就是众说纷纭的两级评论。有人兴奋,说这部电影是近年来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有人失望,觉得完全是隔靴搔痒肤浅又塑料。有人解读,认为这正是葛导的高明之处,希望用一部温和的商业电影去激发更多人的探索;也有人不屑,说如果这部电影的导演换成男性,你们还会愿意如此包容如此叫好吗? 而这一切的探讨,都让我们对于《芭比》背后的这位葛导愈发充满好奇。 她究竟是一位充满雄心壮志的女权斗士?还是善于抓住热点的聪明导演?究竟是什么塑造了她,塑造了她所创造的这股Barbiecore? 1983年8月4日出生的葛导来自于美国加州,本科在名校巴纳德学院学习英语。此后,她对编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由于屡次被拒,她决定转向表演,成为一名戏剧演员和电影演员。 (葛导的这张照片被许多人赞许说是“最美女导演”,但她其实入行本就是从演员开始。) 进入 电影行业后,葛导深深地被“呢喃核”这样一种独立戏剧流派文化所吸引。“呢喃核”兴起于2002年左右的美国,通常是表现二三十岁年轻人的“受困”状态。在这些低成本电影中,主角常常是一些拒绝长大成人又被推动着长大成人的年轻人们,她们似乎漫无目的地碎碎念,困顿、迷茫、孤独。 (葛导与另一位“呢喃核”领军人物导演乔·斯万博格在2000年代一起合作了好几部讲述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低成本电影,包括20 06年的《开怀大笑》和2007年的《爱的阶梯》等。) 2012年的《弗兰西斯·哈》可以说是第一部让葛导作为演员和编剧身份进入相对主流视野的电影。 葛导扮演27岁的弗兰西斯,她本来和自己最好的朋友苏菲住在一起,两人亲如姐妹。然而某天,苏菲却告诉她自己要搬去跟另外一个姑娘住……弗兰西斯陷入了崩溃。接着,她丢掉了工作,付不起房租,但是终于又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简单,甚至有点笨拙的情节,却真实得异常打动人心,是许多年轻女孩都可以狠狠共情的电影。我们不难看出,早在那个时候,葛导就已经开始非常深入地探索和讲述“普通女孩”的故事。 (电影全部用黑白画面拍摄而成,从题材来说也是与之前的“呢喃核”电影颇有一致性。) 这部电影让葛导获得了金球奖、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等一系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而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正是她当时的男朋友,之后两人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他们是被许多人称为颜值CP导演的一对) 而诺亚·鲍姆巴赫这个名字对于影迷来说肯定也不陌生。几年前,由他导演和编剧的《婚姻故事》同样掀起了相当热烈的讨论。无论是那段十分钟吵架的名场面还是律师诺拉说出的有关婚姻和男女关系的扎心真相都曾经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刷屏。而这些犀利的台词正是出自鲍姆巴赫的手笔。 再说回葛导。有了之前这些电影的铺垫,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第一部导演处女作《伯德小姐》会选择了这样的题材。 2017年,葛导推出了自导自演的影片《伯德小姐》。故事讲述了少女克丽丝汀在高中毕业、大学即将开始的那个夏天的故事。 正如海报上所写的那行小字,这位给自己起名叫“伯德小姐”(lady bird)的飞鸟小姐的愿望之一是“飞离家庭”。面对妈妈严苛的爱,她想要逃离,但又渴求着母亲的认可。 电影里充满着真实到戳中所有男孩女孩的对话和情节,即使是过了那个年纪的我们,也依然会被唤起极其相似的情感。
比如母女两人在商场买衣服时候的这段: 伯德: 为什么你不能说我看起来不错? 妈妈:我以为你不在乎我怎么想的。 伯德:我还是想要你夸我。 妈妈:抱歉,我说的是实话。你想让我撒谎? 伯德:不,我只是希望你喜欢我。 妈妈:我当然爱你。我希望你可以努力成为那个最好的你。 伯德: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就和千千万万个男孩女孩一样,她也拼命想要“飞离”已经呆腻了的家乡,与自己最好的朋友决裂又和好,找到愿意和她在一起的男孩…… 而当她终于如愿离开家乡、谈起恋爱的时候,却又发现这一切似乎并不像自己憧憬得那么美好…… 葛导用她细腻真实的镜头和台词描绘着伯德小姐,也勾勒着我们每个人所经历过的那个成长期。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任何我们所熟知的好莱坞剧本,而是真正拍进我们心里的故事。 在《伯德小姐》之后,葛导下一部作品大胆选择挑战了重新翻拍《小妇人》——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她会选择这样一个诞生于19世纪的、且之前早已有许多优秀影视改编的题材。 但是,葛导却显然拍出了专属于她的时代精神。 她让四姐妹重新讲出自己的话,不仅仅是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还是自己人生选择背后所面对的系统困境。 比如,一心想要嫁给有钱人的Amy,说出了婚姻的本质。 “作为一个女人,我 没办法自己赚钱。 ”“不要坐在那对我说,婚姻不是一个经济问题,因为它就是。 ” 她热烈地描绘追求写作事业的Jo,但也会让她拥有软弱的时刻,“我讨厌有人说 爱是女人的归宿! 但是……我也好孤独。 ” 在葛导的剧本里,没有一个女孩是千篇一律,没有一个女孩应该被标签。 她们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各自的强大和脆弱,也有着人类都有的虚荣和自尊,有着向往自由和平等的热切,也有着迷茫不清的困顿。 而愿意去诚实又大胆地描绘这些女孩,恐怕才是葛导和她的作品——无论是《芭比》、《伯德小姐》还是《小妇人》——如此打动我们的原因。 她用她的诚实,给了我们许多人去探索的勇气。 也许,是时候大胆一跃了。
图片来源:INS、豆瓣、微博、视频截图
关键词: